会议报道|吴传钧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8 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吴先生对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继承和发扬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弘扬吴先生的科学精神,促进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吴传钧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承办,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人文与经济地理专业领域的分支机构、以及中国科学院集邮协会共同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科研和高校的院士专家学者200多人出席了会议,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发来了信函。
4月2日上午举行会议开幕式和学术思想回顾。中国地理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主任薛淮、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先后致辞。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宣读国际地理联合会致函。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樊杰介绍了吴传钧先生生平和学术贡献。开幕式上,举行了吴传钧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吴传钧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封首发仪式、颁发了第二届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奖。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毅主持。
在学术思想回顾环节,孙鸿烈院士、陆大道院士、佘之祥研究员、胡兆量教授、张耀光教授等老一辈地理学家纷纷发言,回顾吴传钧先生学术思想、科学贡献、治学精神和培养人才等。
4月2日下午举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创新与发展报告会。陆大道院士、陈发虎院士、李满春教授、刘卫东研究员、保继刚教授、贺灿飞教授、曾刚教授、刘彦随研究员分别就“吴传钧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国家情怀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泛第三极科学与地理学机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图表达”、“我国实现2030年碳峰值路径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代际转换与学科转型”、“对立统一的结构化思维:一种解释性经济地理研究模式、“基于中国现实的创新地理学研究与展望”、“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乡村地理工程与乡村振兴研究”做了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将本次活动纳入学部“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系列活动中。
吴传钧先生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开拓了中国地理学理论创新。他将“人-地关系”的思想引入到我国地理学中,提出和论证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等重要观点,阐述了人-地关系理论的丰富内涵与方法论,强调人地系统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天,人-地关系的学术思想与理论正在引导中国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也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世界同行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促进中国地理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以大国的心态与全球的视野,洞察国际地理学发展历史与趋势,很早就着力推动我国地理学走出国门。1984年,吴传钧先生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参加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经过艰苦的协商和斗争,成功解决了中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的会籍问题。1988年,在悉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当选为IGU副主席,成为IGU成立以来的首位来自中国的副主席,1992年连续当选IGU副主席。在担任IGU副主席期间,多次率领中地理学会参加IGU的全球大会、区域会议和执委会会议。并于1990年在北京组织筹备和顺利召开了亚太地区国际地理大会,来自6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17名代表参会,盛况空前。这些学术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地理学学者与国际地理学者的交流。今天中国地理学在走向世界与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开拓了地理科学的多个重要领域。他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高屋建瓴及时地在上世纪70年代末倡导“人文地理学复兴”,并亲自组织,在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理论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本土性”很强的科学,要根据我国国情,探讨我国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方向,他从不盲目地跟在外国人后面搞研究。在他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开拓了我国农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若干重要学科的方向,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杰出的贡献。今天,地理学二级学科人文地理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已经广泛分布在全国的高等学校,一批一批的人文地理学人才走向社会。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分支学科包括城市地理、人口地理、历史地理、旅游地理等,政治地理、社会地理、行为地理都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分支学科。
抱定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志向。他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对地理学提出的要求,并以毕生的精力为之而奋斗。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组织了大规模的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完成了祖国心脏地区通往大西北的包兰铁路的经济选线;开拓了我国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积极组织地理学界参与农业区划、国土整治与规划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我国当代地理学一系列重要的研究领域。完成了《中国农业区划》《中国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主编《中国农业地理学丛书》、《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在他的领导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与国家计划、国土、城市建设、民政、旅游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使这些地理学科在国家发展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学者们的人生价值与学业水平。
掌舵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方向。1982年至2009年,他先后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28年,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需要,适时成立专业委员会,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引领中国地理学发展方向。1980年至1995年,他先后担任《地理学报》副主编、主编,在组织发表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同时,引导科学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健康发展。